骑行爱好者对齿轮系统的关注点在于如何更高效、省力、舒适地应对各种路况,理解其原理能让你真正成为“人车合一”的骑手。我们来深入聊聊自行车齿轮(变速系统)的原理和不同路况下的科学搭配依据。
一、核心原理:杠杆原理与齿轮比
自行车变速的本质就是应用杠杆原理。想象一下用不同长度的扳手拧螺丝:
飞轮(后齿轮): 位于后轮上,由多个不同齿数的齿轮组成(如 11T, 12T, 13T...一直到 34T 甚至更大,T 代表齿数)。
牙盘(前齿轮): 位于中轴(脚踏轴)上,通常由 1-3 个不同齿数的齿轮组成(如 50T/34T, 52T/36T 等)。
链条: 连接牙盘和飞轮,传递动力。
杠杆效应:- 牙盘齿数 (Chainring Teeth): 相当于扳手的“力臂长度”。齿数越多,力臂越长。
- 飞轮齿数 (Cassette Sprocket Teeth): 相当于螺丝的“阻力点位置”。齿数越多,阻力点离支点(轮轴)越近,克服阻力需要的力越小。
- 齿轮比 (Gear Ratio): 齿轮比 = 牙盘齿数 / 飞轮齿数。这个比值直接决定了你踩踏一圈,后轮转多少圈。
- 传动比 / 速比 (Gain Ratio / Development): 更直观的指标是传动比,它考虑了车轮大小,表示你踩踏一圈,自行车实际前进的距离(米)。传动比 ≈ 齿轮比 × 车轮周长。
核心结论
- 大齿轮比(大盘带小飞):
- 牙盘齿数大,飞轮齿数小。
- 齿轮比大,传动比大。
- 效果: 踩踏一圈,后轮转的圈数多,车子前进距离远。
- 感觉: 需要更大的力量踩踏,但每次踩踏推进的距离长。适合高速巡航(平路、下坡)。
- 小齿轮比(小盘带大飞):
- 牙盘齿数小,飞轮齿数大。
- 齿轮比小,传动比小。
- 效果: 踩踏一圈,后轮转的圈数少,车子前进距离短。
- 感觉: 踩踏很轻快省力,但需要更快的踩踏频率(踏频)才能维持速度。适合爬坡、起步、逆风。
关键概念:踏频 (Cadence)
- 指每分钟踩踏的圈数(RPM)。维持一个稳定、高效的踏频(通常在 80-100 RPM 左右)是省力骑行的核心。
- 变速的目的,就是在力量输出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通过改变齿轮比来适应速度的变化,从而维持目标踏频。
二、不同路况下齿轮搭配的科学依据
理解了杠杆原理和踏频的重要性,就能明白不同路况下变速的科学逻辑:
上坡 (Climbing):
- 挑战: 需要克服重力做功,阻力巨大。
- 目标: 降低齿轮比(小盘带大飞),获得轻快的齿感。
- 科学依据:
- 杠杆优势: 小牙盘(短力臂)配合大飞轮(阻力点靠近轴心),极大地放大了你的踩踏力量,让你能“撬动”沉重的车身和坡度。
- 维持踏频: 在低齿比下,即使速度很慢,你也能保持较高的踏频(如 70-90 RPM),避免肌肉过早疲劳(乳酸堆积)。踩不动时强用重齿比会导致踏频骤降(如低于 60 RPM),肌肉很快力竭。
- 搭配建议:
- 提前预判坡度,在坡底或坡度刚开始变陡时就切换到足够小的齿比(通常是前小盘+飞轮中间偏大的几片),避免在陡坡中间被迫大力摇车或下车推。
- 根据坡度变化和自身疲劳程度,在飞轮的大齿片范围内灵活切换,保持踏频稳定。
- 对于非常陡峭的坡,可能需要使用“爬墙齿比”(如 34T 牙盘 + 34T/36T/40T/42T 飞轮)。
平路巡航 (Flat Terrain Cruising):
- 挑战: 主要克服风阻和滚动阻力,维持稳定速度。
- 目标: 找到能维持目标速度和高效踏频(80-100 RPM)的中等或偏大齿轮比(常用大盘带中间范围的飞轮)。
- 科学依据:
- 效率平衡: 中等到偏大的齿轮比提供了速度和力量需求的良好平衡。过小的齿比会导致踏频过高(>110 RPM),心率上升快,效率反而可能下降(变成“踩空”);过大的齿比导致踏频过低(<70 RPM),肌肉负担重,容易疲劳。
- 风阻主导: 速度起来后(>25km/h),风阻成为主要阻力。维持一个流畅、稳定的踩踏节奏(高踏频配合合适齿比)比纯粹用大力踩重齿比更节能、更可持续。
- 搭配建议:
- 根据风速(顶风用小齿比,顺风可用更大齿比)、体力状况、目标速度,在前大盘的基础上,在飞轮的中部齿片(如 14T-18T 范围)进行微调。
- 追求速度时(如TT或突围),可能会用到更大的齿比(大盘带小飞),但务必注意维持可接受的踏频,避免“死踩”。
下坡 (Descending):
- 挑战: 重力做功,速度飞快,需要控制速度和安全。
- 目标:
- 安全控速: 利用齿轮提供发动机制动。
- 准备加速/爬坡: 为坡底可能的平路加速或紧接着的上坡做准备。
- 维持踩踏(可选): 高速下维持踩踏以保持肌肉活跃和体温(尤其在长下坡)。
- 科学依据:
- 发动机制动: 切换到较小的齿轮比(大盘带大飞或小盘带小飞 - 注意避免极端交叉链),当你停止踩踏或轻带刹车时,后轮通过链条反向驱动曲柄转动,产生一定的阻力,帮助控制速度,减轻刹车负担和过热风险。
- 维持踏频: 高速时,即使使用很小的齿比(如大盘带最大的几片飞轮),车轮转速也极快,导致踩踏跟不上(踏频过高)。此时要么停止踩踏滑行,要么需要切换到足够大的齿比(大盘带小飞)才能让踩踏有意义且可控。否则就是“蹬空”。
- 搭配建议:
- 入坡前: 在坡顶或坡度开始明显变陡前,切换到比平路巡航稍小的齿比(例如大盘带中间偏大的飞轮片,或小盘带中间偏小的飞轮片 - 注意链线),以获得发动机制动能力。
- 高速下坡: 如果需要踩踏(如缓下或长下坡),切换到足够大的齿比(大盘带较小的几片飞轮),使你的踏频能够跟上轮速(保持在80-100 RPM左右)。
- 急弯或控速: 提前切换到更小的齿比(增大发动机制动效果),配合点刹。
- 坡底准备: 如果坡底紧接着平路或上坡,在下坡结束前提前切换到适合接下来路况的齿比(如平路用大盘中间飞,上坡用小盘大飞)。
起步/加速 (Starting/Accelerating):
- 挑战: 从静止或低速状态克服惯性,快速达到目标速度。
- 目标: 使用较小的齿轮比(小盘带中间或偏大飞轮),实现轻松、快速的起步和初期加速。
- 科学依据:
- 克服惯性: 小齿比提供最大杠杆优势,用最小的腿部力量就能驱动车辆启动,避免起步时“死沉”或脱锁摔车。
- 快速提升踏频: 轻快的齿比允许你迅速将踏频提升到高效区间(80+ RPM),为后续加速和换到大齿比打下基础。
- 搭配建议: 红灯变绿、停车再出发时,提前降档到较小的齿比(通常是前小盘+飞轮中间片)。加速过程中,随着速度提升,逐步升档(换到更小的飞轮片或切到大盘)以维持或提升踏频。
逆风 (Headwind):
- 挑战: 额外的风阻如同一个无形的上坡。
- 目标: 类似于缓上坡,降低齿轮比(通常保持大盘,换到更大的飞轮片),维持合理的踏频。
- 科学依据: 风阻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对抗强风时,降低齿比、降低一点速度但维持踏频,比强用重齿比、低踏频硬顶要省力高效得多,心肺压力也更小。
- 搭配建议: 在平路遭遇强逆风时,果断降档(在飞轮上换到更大的齿片),接受速度略有下降,专注于保持流畅的踩踏节奏(80-95 RPM)。
三、变速技巧与注意事项(科学搭配的实践)
预见性变速: 在阻力变化(如上坡开始、顶风出现)
之前就提前换挡。避免在大力踩踏或坡度最陡时换挡,这会增加链条、飞轮、变速器的磨损,甚至导致跳齿或掉链。
维持踏频: 时刻关注踏频(码表有显示最佳)。感觉踩不动(踏频过低)就降档;感觉踩空了(踏频过高)就升档。目标是让踏频稳定在高效区间。
避免极端交叉链: 不要长期使用
小盘带最小飞轮 或
大盘带最大飞轮。这会导致链条斜拉角度过大,加剧磨损、产生噪音、降低传动效率,甚至增加掉链风险。尽量让链条保持相对直的状态。
一次一档,流畅换挡: 尤其在爬坡时,一次换多档可能导致变速不及时或卡顿。轻柔、一次一档地操作变速拨杆(或转把),并在换挡时稍微减轻踩踏力度(但不要完全停止踩踏),有助于变速更顺畅。
定期维护: 脏污、磨损的链条、飞轮、牙盘和变速线会严重影响变速性能和传动效率。保持清洁和良好润滑,定期检查磨损并及时更换。
四、了解你的传动系统
- 查看齿数: 了解自己牙盘和飞轮的具体齿数(通常在盘片和飞轮上有刻印)。这有助于计算齿比范围,比较不同配置。
- 齿比范围: 最小齿比(小盘带最大飞)决定了爬坡能力;最大齿比(大盘带最小飞)决定了极速潜力。齿比范围越广,适应性越强(但可能牺牲齿比的绵密性)。
- 齿比绵密性: 相邻飞轮片之间的齿数差。差值小(如11-12-13-14)换挡更平顺,速度变化细腻,适合平路高速巡航;差值大(如11-13-15-17-19-21-24-28)换挡感更明显,但覆盖范围广,适合起伏多变或爬坡多的路线。飞轮的选择需要根据常骑行的路况决定。
总结
理解自行车齿轮原理的核心在于杠杆效应和维持高效踏频。在不同路况下科学搭配齿轮,本质就是通过改变齿轮比这个“杠杆”,来平衡速度、力量和踏频三者之间的关系,让你在各种阻力环境下都能最经济、最舒适、最持久地输出功率。
- 上坡/逆风/起步:小齿比 = 省力杠杆,保踏频。
- 平路巡航:中/大齿比 = 速度效率平衡,稳踏频。
- 下坡:大齿比(踩踏时)或小齿比(发动机制动)= 控速安全。
- 加速:小齿比起步,逐步升档升踏频。
掌握这些原理并加以实践,你就能更自如地应对各种骑行挑战,享受更流畅、更省力、更有乐趣的骑行体验!祝骑行愉快且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