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纤凝网

解读彩虹光环(日晕、月晕)的光学成因,了解其与天气变化的潜在联系

2025-07-18 13:27:01 浏览次数:1
详细信息

我们来详细解读彩虹光环(日晕、月晕)的光学成因及其与天气变化的潜在联系。

一、光学成因:冰晶的折射与色散

日晕和月晕(统称为晕)本质上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其核心成因是高层大气中的冰晶对阳光或月光的折射和色散

关键要素 光源: 太阳或月亮。 介质: 位于卷层云中的六角柱状冰晶。卷层云通常出现在5-10公里的高空,温度非常低(远低于0°C),水汽以冰晶形式存在。 冰晶形状: 最关键的冰晶形状是正六角柱体(像一根铅笔,横截面是正六边形)。这些冰晶可以随机取向,也可以在某些条件下(如缓慢沉降)呈现水平取向(这对形成幻日很重要)。 物理过程: 形成过程(以最常见的22°晕为例) 光线入射: 太阳光(或月光)照射到高空中卷层云里的六角柱状冰晶上。 棱镜作用: 光线从空气进入冰晶的一个侧面(如六边形的一个面),发生第一次折射(并伴随色散)。 内部传播: 光线在冰晶内部传播。 第二次折射: 光线从冰晶的另一个侧面(与第一个面成60°角的相邻面)射出,发生第二次折射(再次伴随色散)。 最小偏向角路径: 大部分能形成清晰晕的光线,其入射角和出射角满足使总偏折角接近最小偏向角22°的条件。 汇聚成环: 天空中分布着无数个随机取向的冰晶。对于观察者来说,所有那些将光线偏折了大约22°的冰晶,都位于一个以太阳(或月亮)为中心、视角半径为22°的圆形光环上。 色散显现: 由于色散作用,红光偏折角度最小(约21.7°),蓝紫光偏折角度最大(约22.4°)。因此,在22°光环上,内侧(靠近光源一侧)呈现红色,外侧(远离光源一侧)呈现蓝紫色,中间是其他颜色。但由于冰晶形状的不完美、大小不一、取向不完全随机以及大气散射等因素,颜色通常比较柔和,有时甚至呈现白色。 常见类型 二、与天气变化的潜在联系

晕的出现,特别是稳定、清晰的晕,通常被认为是天气可能转坏(降水)的一个征兆,但这并非绝对,需要结合具体云系演变来看。其联系主要基于以下气象学原理:

卷层云的指示意义: 晕的形成需要卷层云。卷层云本身是一种薄而透光的高层云,通常由冰晶组成。 锋面系统的前兆: 在温带地区,大范围的、逐渐增厚的卷层云通常是暖锋锢囚锋前锋云系的最前端部分。暖锋是暖空气主动向冷空气区域推进时形成的锋面。 云系演变顺序: 时间关联: 因此,当看到稳定、清晰的日晕或月晕时,意味着: 需要谨慎判断: 总结 光学成因: 日晕和月晕主要是阳光/月光穿过卷层云中大量随机取向的六角柱状冰晶时,光线在冰晶侧面(构成60°顶角棱镜)发生两次折射并产生色散,最终以最小偏向角约22° 汇聚到观察者眼中形成的彩色(或白色)光环。 天气联系: 稳定清晰的晕的出现,常被视为锋面系统(尤其是暖锋)正在逼近的前兆信号。它指示高空存在大量冰晶(卷层云),根据锋面移动速度,通常在未来12-48小时内,天气可能转坏并伴有降水。但这是一种概率性的指示,需要结合后续云系演变、天气图和其他气象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因此,下次看到美丽的日晕或月晕时,除了欣赏其光学奇观,不妨也留意一下天空的变化,它可能正在向你传递天气即将转变的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