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详细解读彩虹光环(日晕、月晕)的光学成因及其与天气变化的潜在联系。
一、光学成因:冰晶的折射与色散
日晕和月晕(统称为晕)本质上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其核心成因是高层大气中的冰晶对阳光或月光的折射和色散。
关键要素
光源: 太阳或月亮。
介质: 位于
卷层云中的
六角柱状冰晶。卷层云通常出现在5-10公里的高空,温度非常低(远低于0°C),水汽以冰晶形式存在。
冰晶形状: 最关键的冰晶形状是
正六角柱体(像一根铅笔,横截面是正六边形)。这些冰晶可以随机取向,也可以在某些条件下(如缓慢沉降)呈现水平取向(这对形成幻日很重要)。
物理过程:- 折射: 当光线从一个介质(空气)进入另一个介质(冰晶)时,会发生偏折,这就是折射。冰的折射率约为1.31。
- 色散: 不同颜色的光(不同波长)在冰晶中的折射率略有不同(红光最小,紫光最大),导致它们被折射的角度不同,从而将白光分解成光谱色。
- 最小偏向角: 光线穿过冰晶时,其路径会发生偏折。对于特定形状的棱镜(如六角柱的侧面),存在一个特定的入射角,使得光线穿过棱镜后的总偏折角度最小,这个角度称为最小偏向角。对于六角形冰晶侧面构成的60°顶角棱镜,这个最小偏向角约为22°。
形成过程(以最常见的22°晕为例)
光线入射: 太阳光(或月光)照射到高空中卷层云里的六角柱状冰晶上。
棱镜作用: 光线从空气进入冰晶的一个侧面(如六边形的一个面),发生第一次折射(并伴随色散)。
内部传播: 光线在冰晶内部传播。
第二次折射: 光线从冰晶的另一个侧面(与第一个面成60°角的相邻面)射出,发生第二次折射(再次伴随色散)。
最小偏向角路径: 大部分能形成清晰晕的光线,其入射角和出射角满足使总偏折角接近最小偏向角22°的条件。
汇聚成环: 天空中分布着无数个随机取向的冰晶。对于观察者来说,所有那些将光线偏折了大约22°的冰晶,都位于一个以太阳(或月亮)为中心、视角半径为22°的圆形光环上。
色散显现: 由于色散作用,红光偏折角度最小(约21.7°),蓝紫光偏折角度最大(约22.4°)。因此,在22°光环上,
内侧(靠近光源一侧)呈现红色,外侧(远离光源一侧)呈现蓝紫色,中间是其他颜色。但由于冰晶形状的不完美、大小不一、取向不完全随机以及大气散射等因素,颜色通常比较柔和,有时甚至呈现白色。
常见类型
- 22°晕: 最常见,围绕太阳或月亮22°视角半径的明亮光环。
- 46°晕: 较罕见,视角半径约46°。成因是光线穿过六角柱冰晶的端面(90°顶角)和侧面(60°顶角)构成的棱镜,其最小偏向角约为46°。颜色排列与22°晕类似,但更暗淡。
- 幻日: 出现在22°晕左右两侧、与太阳同高度的两个明亮光斑(有时有彩色)。成因是大量六角片状冰晶在空气中水平漂浮(像盘子一样)。光线从冰晶的侧面进入,从另一个侧面(成60°角)射出,水平取向的冰晶使得这种折射路径主要发生在水平方向两侧,形成左右两个光点。颜色排列也是内红外紫。
- 上/下切弧/幻日环: 更复杂的光弧,与冰晶特定取向和光线路径有关。
二、与天气变化的潜在联系
晕的出现,特别是稳定、清晰的晕,通常被认为是天气可能转坏(降水)的一个征兆,但这并非绝对,需要结合具体云系演变来看。其联系主要基于以下气象学原理:
卷层云的指示意义: 晕的形成需要卷层云。卷层云本身是一种薄而透光的高层云,通常由冰晶组成。
锋面系统的前兆: 在温带地区,大范围的、逐渐增厚的卷层云通常是
暖锋或
锢囚锋前锋云系的
最前端部分。暖锋是暖空气主动向冷空气区域推进时形成的锋面。
云系演变顺序:- 前兆: 暖锋来临前,高空暖湿空气首先在冷空气楔上方爬升,在高空形成卷云,然后演变成覆盖范围更广、更连续的卷层云(此时可能看到晕)。
- 发展: 随着暖锋系统逼近,中层的云(如高层云)会逐渐增厚并覆盖天空,卷层云下方出现高层云。
- 降水: 暖锋主体到达时,高层云进一步增厚、降低,发展成能产生连续性降水的雨层云或高层云。
时间关联: 因此,当看到稳定、清晰的日晕或月晕时,意味着:
- 高空中存在大量冰晶(卷层云)。
- 这些卷层云很可能是一个正在逼近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天气系统(特别是暖锋)的前兆云系。
- 根据系统移动速度,通常在晕出现后的 12小时到48小时 内,天气可能转坏,出现降水(雨或雪)。民间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日枷风,月枷雨”就反映了这种经验性的关联。
需要谨慎判断:- 并非所有卷层云都预示降水: 有些卷层云是孤立的、不发展的,或者与微弱的扰动有关,并不一定带来显著降水。
- 晕的清晰度和稳定性: 模糊、短暂或不完整的晕可能指示云层较薄、不稳定或冰晶不足,其预示意义较弱。
- 系统路径: 锋面系统可能改变路径,未能直接影响观测地。
- 季节和地区: 在干旱地区或稳定高压控制下出现的卷层云,降水可能性较低。冬季的卷层云可能更多预示降雪。
- 其他云系: 需要观察后续云系的发展(如高层云增厚、云底降低)来综合判断。
总结
光学成因: 日晕和月晕主要是阳光/月光穿过
卷层云中大量随机取向的六角柱状冰晶时,光线在冰晶侧面(构成60°顶角棱镜)发生
两次折射并产生色散,最终以
最小偏向角约22° 汇聚到观察者眼中形成的彩色(或白色)光环。
天气联系: 稳定清晰的晕的出现,常被视为
锋面系统(尤其是暖锋)正在逼近的前兆信号。它指示高空存在大量冰晶(卷层云),根据锋面移动速度,通常在
未来12-48小时内,天气可能转坏并伴有
降水。但这是一种概率性的指示,需要结合后续云系演变、天气图和其他气象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因此,下次看到美丽的日晕或月晕时,除了欣赏其光学奇观,不妨也留意一下天空的变化,它可能正在向你传递天气即将转变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