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笋(茎用莴苣)的生长周期可以清晰地划分为几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养护重点和注意事项。了解这些对于获得高产、优质的莴笋至关重要。
莴笋生长周期阶段划分:
发芽期 (种子萌发 - 子叶出土展开)
幼苗期 (子叶展开 - 5-6片真叶,达到定植标准)
莲座期/发棵期 (定植缓苗后 - 茎开始明显膨大)
茎的快速生长期/产品器官形成期 (茎开始膨大 - 达到采收标准)
成熟采收期 (茎达到商品成熟 - 采收)
各阶段详细养护重点与注意事项:
1. 发芽期 (约5-10天,受温度影响大)
- 养护重点:
- 温度: 种子发芽适温为15-20℃。温度过高(>25℃)或过低(<15℃)都会抑制发芽。春播可利用小拱棚、温室等保温;夏秋播需遮阴降温。
- 水分: 播种前浇透底水。播种后保持苗床或穴盘基质湿润但不积水。覆土厚度约0.5-1厘米,过深不易出苗。
- 光照: 此阶段对光照要求不高,但出苗后需及时见光,防止徒长。
- 注意事项:
- 种子处理: 夏秋高温季节播种,可将种子用冷水浸泡4-6小时,或放入冰箱冷藏室(5℃左右)催芽24-48小时,待大部分种子露白后播种,提高出苗率和整齐度。春播低温时可干籽播种或温水浸种。
- 播种深度: 务必浅播,覆土过厚是导致不出苗的常见原因。
- 避免积水: 苗床积水极易导致烂种、烂芽。
- 防徒长: 出苗后及时揭去覆盖物(如薄膜、无纺布),增加光照,适当通风,降低温度和湿度。
2. 幼苗期 (约25-40天,视品种和温度而定)
- 养护重点:
- 温度管理: 适宜生长温度白天18-20℃,夜间12-15℃。注意防止高温(>25℃)导致徒长,或低温(<5℃)造成冻害/冷害。春苗注意“倒春寒”,夏秋苗注意降温遮阳。
- 间苗与分苗:
- 直播田: 在子叶展开时进行第一次间苗,拔除过密苗、弱苗、病苗。在幼苗有2-3片真叶时进行第二次间苗,保持苗距4-5厘米。有4-5片真叶时定苗(按最终株距留苗)。
- 育苗移栽: 通常在幼苗长出1-2片真叶时进行分苗(假植),移栽到营养钵或分苗床,株行距5-6厘米见方。分苗后注意保温保湿促缓苗。
- 水分管理: 保持土壤湿润,但切忌过湿。遵循“见干见湿”原则,土表稍干时再浇水。浇水宜在晴天上午进行。
- 光照: 保证充足的光照,防止幼苗因光照不足而细弱徒长。夏季育苗需遮阳网遮去部分强光(30-50%),避免灼伤和高温障碍。
- 施肥: 若苗床底肥充足,此期一般不需追肥。若幼苗长势弱、叶色淡,可结合浇水追施1次极稀薄的氮肥(如腐熟稀粪水或0.1-0.2%的尿素溶液),切忌浓度过高造成烧苗。
- 炼苗 (移栽前): 定植前7-10天开始炼苗。逐渐减少浇水、加大通风量、降低温度(尤其是夜温),使幼苗适应外界环境,提高定植成活率。
- 注意事项:
- 严防徒长: 这是幼苗期最主要的问题。控制密度、保证光照、避免高温高湿是关键。徒长苗茎细弱、节间长、叶片薄,抗逆性差,定植后缓苗慢,后期易倒伏、产量低。
- 病虫害防治: 此期易发生猝倒病、立枯病、蚜虫等。保持苗床通风良好、降低湿度是预防关键。发现病苗及时拔除并带出苗床销毁,必要时可用广谱性杀菌剂(如多菌灵、代森锰锌)或生物农药进行预防性喷施。蚜虫可用吡虫啉等防治。
- 定植标准: 当幼苗具有5-6片健壮真叶、茎秆粗壮、根系发达、无病虫害时即可定植。
3. 莲座期/发棵期 (定植缓苗后 - 茎开始明显膨大,约15-30天)
- 养护重点:
- 缓苗管理: 定植后及时浇足定根水,促进根系与土壤密接。缓苗期间(约3-7天)保持土壤湿润,必要时可遮阴防晒。
- 中耕除草: 缓苗后及时进行浅中耕(深度1-2厘米),疏松表土,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并清除杂草。封垄前可进行2-3次中耕,后期茎叶封垄后停止。
- 水肥管理 (蹲苗):
- 蹲苗: 在莲座期初期(叶片开始快速生长但茎尚未膨大时),应适当控水蹲苗。目的是促进根系深扎,控制地上部叶片徒长,使植株由营养生长向生殖(产品器官)生长顺利过渡,为后期茎部膨大积累养分、防止后期徒长和裂茎。
- 方法: 中耕后适当减少浇水,保持土壤稍干燥状态(土表发白、下层仍湿润)。蹲苗时间长短视天气、土壤墒情和植株长势而定,一般7-10天左右。当心叶与莲座叶平齐(俗称“平口”),叶片颜色变深绿、厚实有光泽,中午叶片稍萎蔫但傍晚能恢复时,说明蹲苗成功,应立即结束蹲苗,进入肥水充足供应阶段。
- 追肥: 蹲苗结束后,结合浇水追施一次重肥,以氮肥为主,配合磷钾肥。可亩施尿素10-15公斤 + 硫酸钾5-8公斤,或腐熟粪肥1000-1500公斤。这是奠定高产基础的关键肥。
- 注意事项:
- 蹲苗要适度: 蹲苗不足,植株徒长,茎细弱;蹲苗过度(土壤过干、时间过长),会抑制生长,导致植株矮小、叶片发黄老化,甚至提前抽薹,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 病虫害防治: 此期注意防治霜霉病、菌核病、灰霉病、蚜虫、菜青虫、潜叶蝇等。加强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定期巡查,发现病叶虫叶及时摘除。必要时使用针对性药剂防治。
- 避免密植: 保持合理株行距(通常行距30-40厘米,株距25-35厘米,具体依品种而定),确保通风透光良好,减少病害发生。
4. 茎的快速生长期/产品器官形成期 (茎开始膨大 - 达到采收标准,约15-25天)
- 养护重点:
- 水肥猛攻: 这是莴笋一生中需水需肥量最大的时期,直接决定产量和品质。
- 水分: 保持土壤持续、均匀、充足的湿润状态,土壤湿度应达到70%-80%。干旱会导致茎生长缓慢、老化、味苦;忽干忽湿极易导致裂茎。一般5-7天浇一次透水,高温干旱时需增加浇水频率。避免大水漫灌,最好采用沟灌或滴灌。
- 追肥: 在蹲苗结束后的第一次重肥基础上,还需追肥1-2次。在茎部开始显著膨大时(约定植后25-30天),追施第二次肥,以氮钾肥为主,促进茎部膨大和品质提升,可亩施尿素10公斤 + 硫酸钾10-15公斤。若长势旺盛,可在采收前10-15天视情况少量追施一次钾肥。后期可叶面喷施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1-2次,促进茎部充实。
- 温度管理: 茎膨大适温为白天18-22℃,夜间12-15℃。昼夜温差大利于养分积累,茎部更粗壮、脆嫩。春莴笋注意防止后期高温;秋莴笋注意防止后期低温霜冻。
- 注意事项:
- 严防裂茎: 这是此期最突出的问题。保持水分供应均匀稳定是核心。避免久旱后突然大水漫灌。选择不易裂茎的品种也有帮助。
- 防止抽薹: 在长日照和较高温度条件下(尤其是春播后期),植株易通过春化阶段而抽薹开花。选择耐抽薹品种、适期播种、避免蹲苗过度、保证肥水充足供应是预防关键。一旦发现早期抽薹迹象(茎顶端变尖、生长点分化花芽),需立即采收。
- 病虫害防治: 此期是病害(软腐病、菌核病、灰霉病、霜霉病)和虫害(蚜虫、菜青虫、小菜蛾、蓟马)高发期。重点在于预防和早发现早治疗。加强田间卫生,及时清除老叶、病叶、残叶,改善通风透光。雨后及时排水。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防治。
- 避免触碰茎部: 田间操作时尽量减少对茎部的触碰和损伤,以免造成伤口引发病害或影响商品性。
5. 成熟采收期
- 养护重点:
- 适时采收: 这是保证品质的关键。过早采收,产量低;过晚采收,茎部易空心、抽薹、纤维增多、味苦。
- 判断标准: 主要看植株顶端的“平口”状态。当莴笋主茎顶端与最高叶片(心叶)的尖端相平时(“平口期”),为最佳采收期。此时茎部已充分膨大,肉质脆嫩,品质最佳。也可轻按茎部,感觉硬实有弹性。
- 品种差异: 不同品种成熟期不同,需留意品种说明。
- 天气影响: 温度升高会加速成熟和抽薹进程,需及时采收。
- 采收方法: 用利刀在茎基部贴近地面处割断,或连根拔起。采收后削去根部及下部老叶,保留顶部部分嫩叶(保护茎部并利于保鲜)。
- 注意事项:
- 分批采收: 同一块田里植株生长可能不整齐,需分批采收。
- 避免损伤: 采收、运输、处理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避免机械损伤导致腐烂。
- 采后处理: 采收后尽快置于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如需短期储存,可放入冷库(0-2℃,相对湿度90-95%)。
- 防抽薹空心: 达到采收标准后务必及时采收,延迟采收极易导致抽薹和茎部空心,失去商品价值。
贯穿整个生长周期的核心注意事项:
温度是关键: 莴笋喜冷凉,不耐高温严寒。各阶段对温度有特定要求,需根据季节和种植方式精细调控。
光照要充足: 充足的光照是保证叶片光合作用、制造养分供给茎部膨大的基础。避免过度密植。
土壤要求: 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pH值6.0-7.0的壤土或沙壤土。避免连作,最好与非菊科作物轮作2-3年,减少土传病害。
底肥要足: 整地时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如厩肥、堆肥)作基肥,配合磷钾肥,为整个生长期打下基础。一般亩施腐熟有机肥3000-5000公斤 + 过磷酸钙30-40公斤 + 硫酸钾15-20公斤。
水分管理原则: 发芽期湿润,幼苗期见干见湿,莲座期蹲苗控水,茎膨大期充足均匀供水,采收前适当控水防裂。
科学施肥: 遵循“前促(前期促苗)、中控(中期蹲苗控旺)、后攻(后期攻茎)”的原则。氮肥充足但不过量,防止徒长;中后期增施钾肥,促进茎部膨大和品质提升;注意补充中微量元素(如钙、硼)。
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优先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种子消毒、培育壮苗、合理密植、科学肥水管理、清洁田园等农业和物理措施。必要时科学、安全、轮换使用化学农药或生物农药,注意安全间隔期。
品种选择: 根据种植季节(春、夏、秋、冬)选择适宜的耐热、耐寒、耐抽薹品种。
记录与观察: 定期观察植株长势、叶片颜色、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掌握好莴笋每个生长阶段的特性,并针对性地进行精细化管理,是获得高产、优质、商品性好的莴笋的关键。祝你种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