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菔”之名,在《尔雅》中已有记载,其名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萝卜(莱菔)在古人眼中不仅是盘中的美味,更承载着丰富的药用、民俗及工艺价值,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独特而多面的符号。
古人对莱菔的药用价值推崇备至,历代本草著作均有详细记载:
消食化积,顺气除胀:
解毒醒酒:
利水通便:
外用疗疾:
“莱菔子”的独特价值: 莱菔子(萝卜种子)是重要的中药,《本草纲目》 称其“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止气痛,下痢后重,发疮疹”。其降气化痰、消食除胀的功效尤为突出,是治疗咳嗽痰喘、食积气滞的常用药。著名的方剂“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即用其降气化痰。
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莱菔也渗透到民俗信仰领域:
“咬春”与迎新:
驱邪镇宅:
古人还发掘了莱菔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技艺:
天然染料:
简易容器/模具:
清洁工具:
“莱菔”在古人眼中,远非餐桌上的寻常蔬菜。它承载着中医药学的实践智慧(消食、化痰、解毒、外用),寄托着民间迎祥纳吉、驱邪避秽的美好愿望(咬春、辟邪象征),并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实用技艺(染色、雕刻、清洁)之中。这种对单一物产进行多维度价值挖掘与应用的智慧,深刻体现了古人“物尽其用”的生活哲学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理念。
当我们翻阅古籍,看到“莱菔”二字时,不应只想到一盘清炒萝卜丝,而应联想到它背后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那是一个集药箱、节俗道具、生活工具于一身的“多面手”,是古人生活智慧与精神世界的一个独特缩影。这份来自泥土的馈赠,在古人手中焕发出远超其食用价值的光彩,成为中华物质文化中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