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前准备、临震反应和灾后自救互救,是普通人提升生存几率的关键:
🛠 一、 灾前准备:防患于未然是根本
增强防灾意识与知识储备:
- 了解地震风险: 知道自己居住地是否处于地震带,了解当地历史上发生过的地震情况。
- 学习地震知识: 理解地震发生原理、可能带来的破坏(地面震动、液化、滑坡、海啸等)。
- 掌握基本避险技能: 牢记“蹲下、掩护、抓牢”原则(Drop, Cover, Hold On),知道在不同场所(家中、学校、办公室、商场、户外、车内)如何寻找安全三角区或安全位置。
- 了解预警信号: 如果所在地区有地震预警系统,了解其警报声和含义,知道如何利用短暂的预警时间采取行动(如关闭火源、燃气,寻找掩护)。
制定家庭应急计划:
- 明确集合点: 确定震后家庭成员在室内和室外的安全集合点(如小区空旷地、公园等)。
- 沟通方式: 约定灾后(尤其是电话网络中断时)如何联系或汇合(如使用短信、社交媒体、特定亲友作为中转)。
- 责任分工: 明确家庭成员在震时和震后的分工(如谁负责关闭燃气总阀,谁负责照顾老人小孩,谁负责拿应急包)。
- 演练!演练!演练! 定期进行家庭地震演习,模拟不同场景(夜间、白天、不同房间),让行动成为本能反应。这是日本等地震多发国家最核心的成功经验之一。
准备家庭应急包:
- 基本生存物资: 至少准备能维持家庭3天(最好7天)的水(每人每天至少4升)、不易腐烂的食物(能量棒、罐头、压缩饼干等)、手动开罐器。
- 急救用品: 包含常用药品、个人特殊药品、消毒用品、纱布绷带等的急救包。
- 应急工具: 手摇或电池供电的收音机(带备用电池)、手电筒(带备用电池或手摇充电)、备用手机充电宝(太阳能或手摇充电)、口哨(求救用)、多功能刀、应急毯、保暖衣物、雨具、现金零钱、重要文件复印件(身份证、户口本、保险单、房产证等,密封在防水袋中)。
- 特殊需求: 为婴儿、老人、宠物准备专用物品(奶粉、尿布、常用药、宠物粮)。
- 放置位置: 放在家中易于拿取且相对安全的位置(如门口、床下),最好在多个地点(卧室、客厅、车库)都放置小型应急包。定期检查并更新包内物品(尤其是食物、水、药品、电池的保质期)。
排查并加固家居环境:
- 固定高大家具: 使用L型支架、防倾倒带等将高大书柜、衣柜、冰箱、电视等牢固固定在墙上。这是防止室内伤亡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 重物下移: 将重物、易碎品、危险品(如化学品)从高处移到低处。
- 安全位置: 清楚家中哪些位置相对安全(如承重墙墙角、坚固的桌子下),避开哪些危险位置(如窗户、玻璃门、大型吊灯下、未固定的高大家具旁)。
- 检查房屋结构: 了解自己房屋的抗震能力,如有必要进行加固(特别是老旧房屋)。租房时也应考虑房屋的抗震安全性。
- 安全出口: 确保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 二、 震时反应:黄金避险时间(通常只有几秒到几十秒)
保持冷静,迅速反应: 克服恐慌,利用宝贵时间采取正确行动。
“蹲下、掩护、抓牢”:- 立即蹲下: 降低重心,避免摔倒。
- 寻找掩护: 迅速躲到结实的桌子、书桌下,或紧贴承重墙的内墙角。保护头部和颈部是首要目标。
- 抓牢支撑物: 抓住桌子腿或掩护物,直到震动停止。即使掩护物移动,也要随之移动,保持掩护状态。
远离危险源:- 绝对不要惊慌失措向外跑! 震动中奔跑极易被坠落物砸伤或摔倒受伤。强震时,室内比楼梯、楼道更安全(除非你在一楼且门口就是开阔地)。
- 远离窗户、玻璃、外墙、吊灯、高大家具、书架、橱柜、灶台(明火)。
特殊场所应对:- 床上: 留在床上,用枕头保护头部,除非上方有大型吊灯等危险物。
- 电梯内: 迅速按下所有楼层的按钮,一旦停下立即离开。
- 公共场所: 避开货架、展柜、吊顶,寻找结实的柜台或柱子旁蹲下保护头部,听从工作人员指挥。
- 户外: 远离建筑物、电线杆、树木、广告牌、桥梁、天桥等,跑到开阔地蹲下。
- 车内: 尽快在安全地带靠边停车,留在车内,系好安全带,避开建筑物、树木、电线杆、桥梁等。不要停在路中间阻塞交通!
- 海边/河边: 强震后立即向高处转移,警惕海啸/洪水。
🆘 三、 震后应对:自救互救与安全避险
保持警惕,等待余震: 主震后通常有余震,可能造成二次破坏。保持“蹲下、掩护、抓牢”姿势,确认安全后再行动。
检查自身和周围: 确认自己是否受伤,然后检查家人情况。小心移动,注意脚下碎玻璃、尖锐物。
评估环境安全:- 检查火源和燃气: 如果可能且安全,立即关闭燃气总阀和电源总闸,扑灭小火苗。闻到煤气味绝对不要开灯、点火或使用电器!
- 检查房屋结构: 观察房屋是否有严重裂缝、倾斜、倒塌风险。如果感觉不安全,立即撤离到室外安全集合点。
帮助他人: 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帮助身边受伤或被困的人(特别是家人、邻居),进行基本急救(止血、包扎、固定)。
获取信息: 打开应急收音机,收听官方发布的地震信息、余震预警、海啸预警、疏散指令和救援进展。
不要轻信谣言!
谨慎使用通讯: 电话线路可能拥堵或中断。尽量使用短信、社交媒体或特定应急APP联系家人报平安。
除非是紧急求救,否则不要频繁拨打紧急电话(如110/119/120),以免占线。
节约使用应急物资: 理性分配使用应急包中的水和食物,做好可能等待较长时间的准备。
注意卫生防疫: 注意饮用水和食品卫生,避免病从口入。处理伤口要消毒。如遇停水,利用马桶水箱水等非饮用水冲厕。
准备疏散: 如果接到官方疏散指令或房屋严重损毁不再安全,带上应急包,按照预定路线前往应急避难场所。注意沿途安全。
📌 特别提醒
- “黄金12秒”原则: 从感觉到震动到房屋可能倒塌,平均只有约12秒时间。这宝贵的十几秒是决定生死的关键,必须用于采取正确的避险动作(蹲下、掩护、抓牢),而不是犹豫、观望或盲目奔跑。
- “黄金72小时”原则: 震后72小时是救援的关键期。被困人员在此期间的生存几率最高。这强调了个人应急物资储备(至少3天)的重要性,也要求幸存者在安全前提下积极开展自救互救。
- 社区互助: 邻里之间的熟悉和互助在灾后至关重要。平时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关键时刻能互相支援。
- 建筑质量是核心: 个人再充分的准备,也无法抵御劣质建筑的倒塌。选择符合抗震标准的建筑居住,是生命安全最根本的保障。
📣 总结
普通人应对地震的成功经验,核心在于将防灾减灾融入日常生活:提前学习知识、认真做好准备(计划、演练、应急包、家居加固)、震时冷静执行正确避险动作、震后科学自救互救并听从指挥。 其中,定期的家庭演练和应急包的完备是提升生存能力的两个最实用、最可操作的抓手。记住,在地震面前,充分的准备和正确的行动是生命最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