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等级是衡量建筑物抗震设防要求高低的一个综合指标。它决定了结构构件在抗震设计时采用的内力调整系数、构造措施和抗震措施的严格程度。等级越高,要求越严格。划分主要依据以下因素:
根据以上因素,规范通过表格形式给出了不同结构类型在不同高度、不同设防烈度、不同场地类别下的抗震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一级要求最高,四级要求最低。
不同的结构体系因其材料、传力路径、刚度分布、耗能能力的不同,在地震作用下的表现(破坏模式、变形能力、耗能能力)有显著差异:
框架结构:
剪力墙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
框架-核心筒结构:
钢结构:
砌体结构:
重要原则: 无论采用何种结构类型,抗震设计的核心目标都是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精确的计算分析和严格的构造措施,确保结构在遭遇设防地震时“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并尽可能实现预期的耗能机制(如“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抗震等级正是指导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设计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