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感染蛔虫(主要是似蚓蛔线虫)后的症状表现差异很大,从无症状到严重并发症不等,这主要取决于感染的虫体数量、虫体在体内的移行阶段以及宿主的身体状况。以下是常见的症状表现和科学的诊断方法:
一、人体感染蛔虫后的常见症状表现
(一) 幼虫移行期症状(感染后1-2周)
蛔虫卵被吞食后,在小肠孵化出幼虫,幼虫会钻入肠壁,进入血液循环,经肝、心到达肺部,再穿破肺泡毛细血管进入肺泡,然后沿呼吸道向上移行至咽部,再次被吞咽回小肠发育为成虫。此阶段症状主要由幼虫在体内移行和引起的炎症反应导致:
呼吸道症状:- 咳嗽: 干咳或带痰,常为阵发性。
- 喘息/呼吸困难: 类似哮喘发作,尤其在幼虫穿过肺泡时。
- 胸痛/胸闷: 可能伴有胸骨后不适。
- 低热: 体温可能轻度升高。
- 喉咙发痒/异物感: 幼虫移行至咽部时可能出现。
- 肺部听诊异常: 可闻及干啰音、湿啰音或哮鸣音。
- 影像学改变: X光或CT检查可能显示肺部短暂的浸润性阴影(一过性肺炎表现),称为吕弗勒综合征。
全身症状:- 发热: 通常为低热。
- 乏力、不适: 感觉疲倦、精神不振。
- 荨麻疹或其他过敏性皮疹: 幼虫代谢产物或死亡虫体引起的过敏反应。
- 肝肿大、压痛: 幼虫经过肝脏时可能引起轻微炎症。
(二) 成虫寄生期症状(感染后约2个月后,成虫在小肠定居)
多数轻度感染者(体内虫体少)可能无明显症状。症状主要出现在感染较重或发生并发症时:
消化道症状:- 腹痛: 最常见,多为脐周或上腹部阵发性隐痛或绞痛,可自行缓解,常反复发作。
- 消化不良: 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泻或便秘。
- 异食癖: 少数儿童可能出现喜食泥土、墙灰、纸张等异常行为。
营养障碍: (尤其多见于儿童重度感染)
- 营养不良: 成虫掠夺宿主营养,影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A)的吸收。
- 生长发育迟缓: 儿童长期感染可导致体重不增、身高增长缓慢、智力发育可能受影响。
- 贫血: 多为轻度,可能由营养吸收不良或慢性失血(成虫头端可损伤肠黏膜)引起。
神经系统症状: (多见于儿童)
成虫排出: 有时成虫可随粪便排出,或在呕吐物中发现(尤其在发热、服用某些药物或并发症时)。
并发症相关症状: (相对少见,但可能很严重)
- 胆道蛔虫症: 成虫钻入胆总管引起剧烈右上腹或剑突下钻顶样绞痛,常伴恶心、呕吐(可吐出胆汁或蛔虫)。可继发胆管炎、胆囊炎、肝脓肿、胰腺炎等。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 蛔虫性肠梗阻: 大量成虫扭结成团堵塞肠腔,或虫体毒素刺激导致肠痉挛。表现为阵发性剧烈腹痛(常为脐周)、呕吐(可吐蛔虫)、腹胀、停止排便排气。多见于儿童重度感染。
- 蛔虫性阑尾炎/肠穿孔/腹膜炎: 蛔虫钻入阑尾或导致肠壁坏死穿孔,引起相应部位的剧烈压痛、反跳痛、板状腹等腹膜炎体征。
- 其他部位异位寄生: 如钻入胰管引起胰腺炎,钻入肝脏引起肝脓肿,钻入气管引起窒息(罕见)等。
二、科学的诊断方法
诊断蛔虫病不能仅凭症状,因为症状不特异,必须依靠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找到病原体或虫卵的证据。
病原学检查(确诊依据):
- 粪便直接涂片法: 最常用、最基础的方法。取新鲜粪便标本,在显微镜下直接查找蛔虫卵(受精卵或未受精卵)。优点是简便、快速、成本低。缺点: 轻度感染时虫卵排出量少且间歇性,单次检查阳性率不高(约30-50%),需要连续检查3次(不同天送检)以提高检出率。
- 粪便浓集法: 当直接涂片法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时采用。利用虫卵比重与沉淀液或浮聚液的差异,将虫卵浓缩集中,提高检出率。常用方法有:
- 饱和盐水浮聚法: 对受精蛔虫卵检出效果较好(未受精卵和幼虫效果差)。
- 沉淀法(如自然沉淀法、离心沉淀法): 适用于各种虫卵,包括未受精蛔虫卵。
- 成虫鉴定: 如果患者呕出或随粪便排出虫体,收集虫体进行形态学鉴定即可确诊。
免疫学检查:
- 主要用于幼虫移行期(此时粪便中尚无虫卵)的诊断或流行病学调查。检测血清中蛔虫特异性抗体(如IgG、IgE)。
- 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抗体试验等。
- 优点: 对早期感染(幼虫移行期)有辅助诊断价值。
- 缺点: 不能区分现症感染与既往感染(抗体可持续存在较长时间),特异性有时不够理想,且无法评估感染强度。不能作为确诊的唯一依据,常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
影像学检查:
- 腹部X线平片: 在蛔虫性肠梗阻时,可见肠腔内成团的虫体阴影(绳索状或发束状)及气液平面。有时可见胆道内蛔虫的条索状阴影(但阳性率不高)。
- B型超声: 对胆道蛔虫症有较高诊断价值。可见胆总管内平行双线状强回声(虫体),有时可见活虫蠕动。也可用于观察肠梗阻、肝脓肿等并发症。
- 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在胆道蛔虫症时,可直接在十二指肠乳头处看到钻入的虫体或造影显示胆管内的蛔虫负影。兼具诊断和治疗(取虫)作用。
- CT/MRI: 主要用于并发症的诊断,如胰腺炎、肝脓肿、腹膜炎等,有时也能显示胆道或肠道内的蛔虫。
血常规检查:
- 幼虫移行期,白细胞总数可升高,其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增高(可达15-30%甚至更高),是重要的提示线索。
- 成虫感染期,嗜酸性粒细胞增高通常不明显(除非大量感染或发生过敏反应)。长期重度感染可能导致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诊断要点总结
流行病学史: 生活在或曾到过蛔虫病流行区(卫生条件较差地区),有生食未洗净蔬菜、瓜果或饮生水史,儿童更易感。
临床症状: 出现上述呼吸道症状(尤其是一过性肺炎)、反复脐周痛、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排虫或吐虫史等。
实验室检查:- 确诊: 粪便检查(直接涂片或浓集法)找到蛔虫卵,或检出/排出成虫。
- 辅助: 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尤其在幼虫移行期)。
- 免疫学: 抗体检测阳性(需结合临床,不能单独确诊)。
影像学检查: 发现蛔虫虫体阴影(X线、B超、内镜)或相关并发症征象。
重要提示:
- 无症状感染者很常见, 粪便检查是发现这类感染者的主要手段。
- 单次粪便阴性不能排除感染, 应多次送检(至少3次)。
- 出现疑似胆道蛔虫症或肠梗阻等并发症时, 需紧急就医,影像学检查(尤其是B超)是快速诊断的关键。
- 诊断和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切勿自行购买驱虫药服用,以免掩盖症状或导致并发症(如蛔虫骚动钻窜)。
如果怀疑自己或家人感染蛔虫,建议及时就医,向医生详细描述症状和可能的暴露史,并按医嘱进行相关检查(尤其是粪便检查)。及早诊断和规范治疗可以有效清除寄生虫,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生食蔬果彻底洗净)是预防蛔虫感染的根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