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培土与病虫害绿色防控方法:
一、 核心管理目标
控草减害: 减少杂草与甘薯争夺光、水、养分,避免草荒。
优化根际环境: 培土促进不定根发生和薯块形成,改善排水通气,防止薯块外露青头。
绿色防病虫: 最大程度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控制主要病虫害(如甘薯天蛾、斜纹夜蛾、甘薯麦蛾、甘薯蚁象、蛴螬、地老虎、甘薯黑斑病、甘薯茎线虫病、甘薯根腐病、病毒病等)。
二、 田间管理全流程(重点除草、培土、绿色防控)
(一) 栽插前准备
土壤准备:- 深耕晒垡: 栽插前15-30天深耕25-30厘米,疏松土壤,改善结构,促进根系下扎,杀灭部分越冬虫卵、病菌。
- 精细整地: 耙碎土块,清除前茬作物残体(减少病虫源),达到“深、松、平、碎”。
- 起垄: 这是关键一步!垄作利于排水、通气、增温、便于培土。
- 垄高: 20-30厘米(涝地宜高,旱地可稍低)。
- 垄宽: 根据品种和密度确定,单行垄宽60-80厘米,双行垄宽100-120厘米。
- 垄形: 垄面平整或略呈龟背形。
基肥施用:- 以腐熟有机肥(农家肥、堆肥、商品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磷钾肥(如过磷酸钙、硫酸钾)。避免过量氮肥,防止徒长。
- 结合起垄将肥料深施于垄心或分层施入。
(二) 栽插期管理
选择壮苗: 选用无病、节间短、粗壮、叶片肥厚的薯苗。
合理密植: 根据品种特性(蔓长、结薯习性)、土壤肥力确定密度。一般春薯3000-4000株/亩,夏薯3500-4500株/亩。
栽插方法:- 水平栽插/船底形栽插: 入土节数多(4-6节),易成活,结薯多且均匀,产量高,推荐使用。
- 斜插/直插: 入土节数少,结薯数少但块大,适用于干旱瘠薄地。
- 深度: 5-7厘米(沙土略深,粘土略浅)。栽后压实土壤,浇足定根水。
(三) 栽插后至封垄前管理(关键除草、促苗期)
查苗补苗: 栽后3-5天检查,及时补栽健壮苗。
第一次中耕除草与培土(栽后10-15天):- 除草: 此时杂草刚萌发或幼苗期,是最关键的除草窗口期。优先选择:
- 人工除草: 结合中耕进行,用小锄在垄沟和垄侧浅锄,彻底清除杂草,避免伤根。这是最绿色、精准的方法。
- 机械除草: 如有小型中耕除草机,可在行间进行。
- 覆盖除草:
- 黑色/银色地膜覆盖: 栽插前或栽插后立即覆盖垄面,能有效抑制杂草萌发,同时保墒增温。是高效绿色的选择,但需成本投入。
- 秸秆覆盖: 在垄沟或垄面覆盖稻草、麦秸等(厚度5-10厘米),可抑制杂草、保墒、调节地温、增加土壤有机质。注意避免覆盖过厚影响薯苗生长。
- 化学除草(谨慎使用): 若杂草基数大,可在栽插前或栽插后(薯苗未扎根前)使用登记用于甘薯田的苗前封闭除草剂(如乙草胺、二甲戊灵等,严格按说明使用,避免药害)。苗后除草剂选择极少且风险高,一般不推荐。 强调:优先非化学方法!
- 培土: 结合此次中耕除草,进行第一次小培土。将垄沟松土轻轻培到垄两侧基部,覆盖栽插时留下的小坑,稳固幼苗,促进基部节位生根。培土不宜过高过厚。
第二次中耕除草与培土(栽后25-35天,藤蔓开始伸长前):- 除草: 继续清除新生杂草。方法同上,人工除草为主。此时垄面覆盖(地膜/秸秆)的优势显现。
- 培土: 进行关键性培土。将垄沟土大量培向垄的两侧和基部。
- 目的: 加高加宽垄体,为薯块膨大创造更优空间;防止未来薯块膨大顶出土壤导致“露头青”(表皮变绿,品质下降);改善排水;促进茎节接触土壤产生更多不定根(可结薯)。
- 方法: 用锄头或培土机,从垄沟取土,均匀培在垄的两侧,使垄形饱满。最终垄高达到30厘米左右(视原起垄高度调整)。注意不要埋没薯苗生长点。
水分管理: 缓苗期保持土壤湿润。成活后适当控水促根下扎。除非特别干旱,一般不灌大水。
(四) 封垄至薯块膨大盛期管理(控旺、重点绿色防控)
控旺防徒长:- 症状: 叶色浓绿,节间细长,叶柄过长,田间郁闭。
- 绿色控旺方法:
- 提蔓/拎蔓: 最常用、最绿色的方法。 将藤蔓轻轻提起,打断茎节上已扎入土壤的不定根(这些根会消耗养分形成小薯,影响主薯块膨大),然后放回原处。避免翻蔓(会严重损伤茎叶,减产!)。一般在雨后或灌水后,藤蔓生长过旺时进行1-2次。
- 打顶(摘心): 对长蔓品种,在封垄前后打去主蔓顶心(约5-10厘米),可抑制主蔓顶端优势,促分枝,但需谨慎,过度打顶也影响产量。
- 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如烯效唑、多效唑(严格控制浓度和次数!过量会严重抑制生长)。优先采用提蔓等物理方法。
水分管理:- 薯块膨大期(栽后60-100天左右)是需水关键期: 保持土壤湿润(田间持水量60%-70%),遇旱及时轻灌或沟灌(忌漫灌)。雨水多时注意排水防涝。
病虫害绿色防控(核心时期):- 原则: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农业防治为基础,优先物理、生物防治,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
- 主要绿色防控方法:
- 农业防治:
- 轮作: 与非旋花科作物(如禾本科、豆科)轮作2-3年以上,有效减轻土传病害(黑斑病、根腐病、茎线虫病)和地下害虫。
- 选用抗病/耐病品种: 针对当地主要病虫害选择品种(如抗茎线虫病、根腐病品种)。
- 健康种苗: 使用脱毒种薯/种苗,从源头上杜绝病毒病、黑斑病等。
- 清洁田园: 及时清除病株、病叶、虫蛀薯块,带出田外深埋或销毁,减少病虫源。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残体。
- 合理施肥灌水: 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增强植株抗性。避免田间积水。
- 物理防治:
- 灯光诱杀: 在成虫发生期(如甘薯天蛾、斜纹夜蛾、甘薯麦蛾),田间设置频振式杀虫灯或黑光灯(每30-50亩一盏),诱杀成虫。
- 性诱剂诱杀: 针对特定害虫(如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悬挂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雄虫,干扰交配。
- 色板诱杀: 悬挂黄板诱杀蚜虫、粉虱等小型害虫。
- 人工捕捉: 对金龟子(蛴螬成虫)、地老虎幼虫等,可人工捕捉。
- 生物防治:
- 保护利用天敌: 田间保留少量杂草带或种植蜜源植物,为蜘蛛、瓢虫、草蛉、寄生蜂等天敌提供栖息环境。尽量减少广谱杀虫剂使用。
- 释放天敌: 有条件可人工释放赤眼蜂(防治鳞翅目害虫卵)、捕食螨等。
- 应用生物农药:
- 微生物杀虫剂: 苏云金杆菌(Bt制剂)、短稳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等防治鳞翅目幼虫(甘薯天蛾、斜纹夜蛾、甘薯麦蛾)。
- 微生物杀菌剂: 枯草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木霉菌等防治土传真菌病害(根腐病等)。
- 植物源农药: 苦参碱、印楝素、除虫菊素等具有触杀、胃毒或驱避作用,对多种害虫有效,对环境友好。
- 科学用药(作为最后手段):
- 加强监测: 定期田间调查,准确掌握病虫发生情况,达到防治指标(经济阈值)时才用药。
- 选对药剂: 选用在甘薯上登记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严禁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
- 精准施药: 针对靶标病虫,选择最佳时期(如幼虫低龄期、病害初发期),采用正确的施药方法(喷雾、灌根、毒土等)。注意轮换用药,延缓抗性。
- 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 确保收获时农药残留符合标准。
- 示例(仅供参考,务必查证最新登记信息和当地植保站推荐):
- 鳞翅目害虫: 可选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高效低毒)或Bt、核型多角体病毒(生物农药)。
- 地下害虫(蛴螬、地老虎): 栽插时可用辛硫磷颗粒剂(严格按量沟施或穴施,避免接触薯块),或生长期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胺等灌根(注意安全间隔期)。
- 黑斑病、根腐病: 发病初期可用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噁霉灵等喷雾或灌根(注意登记情况)。轮作和健康种苗是最根本措施。
- 茎线虫病: 预防为主! 严格检疫,使用无病种薯种苗,轮作。药剂防治可选噻唑膦颗粒剂沟施(登记作物和用法需确认)。
(五) 收获前管理
控水促薯: 收获前20-30天停止灌水(遇雨需排水),保持土壤适度干燥,促进薯块淀粉积累,提高品质和耐贮性。防止土壤过湿导致薯块含水量高、易烂窖。
防霜冻: 关注天气,在霜冻来临前及时收获。
三、 注意事项
因地制宜: 以上管理措施需根据当地气候(降雨、温度)、土壤类型、品种特性、种植季节(春薯、夏薯、秋薯)灵活调整。
观察田间: 经常下田观察甘薯长势、杂草情况、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
记录: 记录关键农事操作(如除草、培土、用药时间及种类等),便于总结经验和问题追溯。
绿色优先: 始终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放在优先位置,化学农药是补充手段,且必须科学安全使用。
安全操作: 进行田间操作(尤其是使用农具、机械、农药时)注意人身安全。
总结: 甘薯高产优质的田间管理,核心在于早除草(尤其封垄前)、巧培土(关键在栽后25-35天)、绿色防病虫(贯穿始终,预防为主,综合施策)。通过精细化的农艺操作和生态友好的防控策略,可以实现甘薯生产的节本增效、环境友好和产品安全。
希望这份详细的指南能帮助您更好地管理甘薯田!